-
灵活编组单车载客量136人
本次下线的多适应性中运量跨座式单轨车辆,具有爬坡能力强、转弯半径小、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最高运行速度为80km/h, 单车载客量136人。
另外,作为多适应性中运量单轨交通系统,车辆可灵活编组,最高6组,满足每小时0.5-2万人的运能需求,同时车辆还适用高温、高寒、高原等特殊环境,能够满足旅游景区及不同类型城市的多样化运用场景需求。
-
轻量化整体设计土建成本可降低15%-20%
车辆应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牵引制动一体化、列车控制系统融合、电子机械制动等前沿技术,全面实现车辆轻量化。 相比传统单轨,该车辆轴重仅9吨,整体重量降低了5至6吨。工程体量也随之减少,在土建工程方面成本能够降低15%-20% 。
同时,车辆应用永磁牵引、高频辅助变流等节能技术,进一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打造绿色节能的中运量轨道交通系统。
与车辆同步开发的还有大跨距无应力连续轨道梁桥、轻量化装配式墩柱、小型集成化车站等新产品、新工艺,配合智能运维等数字化技术,它们共同构成全寿命周期成本低、多适应性的中运量单轨交通系统。
记者在下线现场看到,该车辆每节车厢内设有14个固定座位和4个可折叠座位,车厢长度比传统单轨车辆更短,单车载客量为136人。通过灵活编组,每小时可以运送5000-20000人。
“传统的单轨车辆以2-3节为一个单元,如果要增加一节车厢,往往需要对系统进行改造。而 本次下线的车辆设置统一接口 ,可以像自动铅笔加铅芯一样,灵活增加车厢。”
重庆中车长客轨道车辆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 王舜 介绍,本次下线的车辆可以进行2-6节的灵活编组,最高运行速度为每小时80公里,适用于景区等客流需求多变的场景。
并且,车辆应用了碳纤维复合材料、电子机械制动等前沿技术,实现了轻量化;通过永磁牵引、高频辅助变流等技术,更加节能。
“瘦身”的还不仅仅是车辆和能耗。记者了解到, 本次与车辆同步开发的还有大跨距无应力连续轨道梁桥、轻量化装配式墩柱、小型集成化车站等 。它们配合智能运维等数字化技术,可共同构成全生命周期成本更低、适应性更强的中运量单轨交通系统。
现场还举行了一系列签约仪式。重庆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分别与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通号城市轨道交通技术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签约成立合资公司,加强在轨道交通车辆检修、通信信号制造维护等领域的深度合作。
此外,重庆市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与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 关于重庆江跳线智能运维合作的战略框架协议 。大足区人民政府与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关于共同推进大足轨道交通建设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将推动全新的中运量单轨系统项目落地大足。
重庆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峙 表示,车辆下线是国内跨座式单轨领域研发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央地国企合作的重要成果。未来,重庆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将继续和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交通强市部署定位,推动重庆轨道交通数字化和智慧化转型,让轨道交通产业更上新台阶。
重庆中车长客轨道车辆有限公司董事长 孙景明 表示,多适应性中运量单轨系统车辆的下线和轨道交通产业的合作签约,将加快新型中运量单轨系统技术的发展及示范应用,进一步提升重庆轨道产业发展能级,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
*来源: e车网轨道交通资讯 *